15169028800

网站建设 SEO优化 关键词排名

KNOWLEDGE/知识

分享你我感悟

您当前位置> 主页 > 知识 > APP开发

数字经济专题报告:数字化赋能现代化

发表时间:2023-07-12 21:10:23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数字经济是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亦土地财政后时代的历史选择。 “数字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或转型,从传统的土地 财政模式逐步转向更为可持续性的数字财政模式,进而提升国家核心竞 争力。过去 20 年,土地财政的实施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 了关键作用。随着近些年城镇化脚步逐渐放缓、人口红利效应开始退潮, 传统的土地要素对于经济的边际增长作用愈发微不足道。同时,土地财 政的过快增长和过度发展带来相应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考虑到新一代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从生产 或生活方式而言,数字经济是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亦土地财政 后时代的历史选择。

  提到炙手可热的数字经济,其实早在 2000 年的时候,“数字福建”建设 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现为省大数据管理局),习同志担任组长, 协调推进“数字福建”建设的相关事项。2018 年 10 月,在新一轮机构 改革中,福建省大数据管理局正式设立,由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直接管理,主要承担除信息化领域之外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作。2021 年 8 月由福建省 国资委出资成立的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则负责统筹信息化产业、数字经济 发展和信息化项目具体建设工作。

  自 2017 年开始,为推进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全国已有超过 18 个 省市设立了大数据管理部门。福建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在 2021 年 8 月成立了福建省大数据有限公司,一年后正式更名为福建省大数据 集团有限公司。同时,注册资本由 3 亿元增至 100 亿元人民币,并顺利 取得由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福建省大数据集团有 限公司是全国率先成立的省管国有全资大数据企业,开创了数字政府 “全省一盘棋、上下一体化”的建设新模式,负责省级电子政务网络、 云、平台等系统的建设和运维,是省级公共数据资源一级开发主体,也 是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专业化主体及主要投融资平台。

  更重要的是,刚刚设立的国家数据局是由国家发改委负责管理,从机构 设定上是部委级别的国家行政管理单位,形式与数字福建模式如出一辙。 考虑到未来数字经济的市场化路线,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有 望出资成立国家大数据集团,具体实施与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 会相关的建设工作。

  以福建为例,“数字福建”的启动工程就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经过多 年来的发展,数字福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 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已达 2.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发展指数、新基建竞争力指数等多项指 标位居全国前列。在如今的厦门软件产业园里,已经聚集了超 6600 家数 字化企业,而在福建全省,电子证照、无线政务专网、电子政务综合试 点、政务信息开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六 大领域作为全国试点省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在电子政府建设 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福建省构建的政务云数据中心涵盖省市级政府数据,通过整合各部门数 据资源,最终形成统一的政府数据环节。基于融合共享的政务数据基础, 福建省开通了“闽政通”手机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网上一键办理社 会保险、出入境以及纳税缴费等 21 类业务,加快了产业数字化的赋能。 同时,福建省还建成并运行了国内首个省级生态云平台,整合对接了环 保部、省环保厅等 40 多个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与 22 个省直相关单位的 数据共享。总体而言,从软件到大数据,从芯片制造到人工智能,福建 正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而今天,福建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成果是数 字中国的一个缩影。

  2022 年 7 月 21 日,福建大数据交易所正式宣布成立,标志着数字福建 在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上迈出了新的一步。成立当天,福建大数据交易 所便与 35 家数商生态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能提供数据包、API、隐私计 算、算法应用、云资源等数据服务。同时,完成近 100 个数据产品的挂 牌事项,涉及能源、金融、通信、征信等类别。

  福建大数据交易所还发 布了数据交易 1+5 制度体系(1 个交易规则+5 个管理细则),建立数据 流通交易规则和配套行业规范,进一步保障交易安全;同时上线福建大 数据交易平台,提供数据登记、撮合、交易、结算等全流程数据交易功 能;更重要的是,数据交易服务也陆续开启,从全国范围的数据交易所 来看,福建最大的优势在于充分将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进行了融合,能 够提供一体化的数据产品。根据国资委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3 月底, 福建大数据交易所累计签约数商超百家,服务合作数商超 400 家,平台 累计交易金额突破 2 亿元,拉动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增长 15 亿元。

  根据福建省数字办透露的消息显示,福建省目前正构建公共数据分级开 发体系,旨在进一步汇聚全省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推 进全省公共数据依法合规授权运营,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资源统筹管理、 授权许可、收益分配、应用创新、安全保障等机制创新。从数字经济发 展和运营角度来看,这项体系的搭建对于数据流通环节意义重大。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 入和转移性收入。其中,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成为很多 地方政府的现阶段主要收入来源。过去二十多年,随着城市化发展带动 的房地产行业兴起,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出让土地使 用权而获取的收入),也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成为众多地方政府仅 次于税收收入的最大收入来源,甚至在一些地方土地财政收入超过地方 财政总收入的 50%。 作为土地使用权的唯一卖方,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土地财政”的策略获 得了非常可观的收入。这些收入主要用于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征 地拆迁补充,确实从某种程度上快速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土地财 政模式使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完成了各自城市的原始 资本积累,推动城市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正向作用十分显著。

  在市场上行的启动阶段,受信贷扩张的影响,房地产企业优先获得了很 多低成本资金用于拿地。由于土地市场竞争激烈,土地溢价走高,地价 的上涨势必会带动房价上升,当房价上涨的预期形成后,实际购房需求, 投资投机需求相互叠加,不断加剧了供求矛盾,进一步推动地价与房价上涨。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土地财政的依赖度 逐步提升。

  而当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经济增长开始出现乏力的症状,国 家慢慢意识到土地财政不再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尤其当市场 下行周期开启,房地产行业流动性边际收紧,购房者大多会选择性观望。 导致市场运行速率下降,造成房企资金链趋于紧张,拿地、开工意愿放 缓。地方政府为了维持土地出让收入的总量规模,会倾向于加大土地供 应量,但是在市场整体下行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 入增速显著下滑,这也意味着土地财政正式步入暮年。

  由于土地资源不可持续的特殊性,土地财政的过快增长和过度依赖给社 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强化了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受土地财政机制的影响,房地产承载和吸 纳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资金,对其他投资渠道例如股票、债券、黄金和 外汇起到了抑制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高房价。 2)拉大了社会之间的贫富差距。尽管土地财政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为地方政府带来了非常客观的收入,也为部分具备购买投资能力的企业 和个人提供了快速实现财富积累的通道。随着房价上涨越快,贫富差距 越大,这样的发展模式破坏了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加剧了社会贫富 分化,引发了投机而不注重努力的思想盛行。

  3)社会资源被大量占用。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发展对中国当前经济结构的 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问题难辞其咎。房地产的发展,占用了大量 土地资源,消耗了本应用于发展其他项目的宝贵资源。同时,地方政府 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造成了一种远超实际需求的信用需求而非线)引发金融财政风险。土地财政的本质是将土地资源作为抵押物的融资, 这种融资模式寄希望于土地价值的增长而赚取出让金收入。一旦遇到市 场低迷,就会与房地产行业的高库存和高债务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叠加, 带来一定负面效应。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靠土地财政,大量开发 和拍卖土地获得一次性土地出让金的行为,无疑是在透支未来的财政收 入,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随着全球经济体系在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撑下快速发展,信息和数据已 经渗透到人类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土地资源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开 始逐步让位于数据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数据成为继土地之后新的社会 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因此与社会经济结构紧密相关的财政体系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应对当下数字经济带来的全新变革。 在新常态下,数据财政体系不仅能够有效保障国家今后财政工作的稳定 发展,更有望满足底层民众对多元化数据的需求。基于此,我们总结了 在当下社会发展中数据优于土地的三大优势,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永 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

  1) 持续性。理论上数据资产具备可持续性价值,无限循环使用。数据产 生的价值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但不会因任何人的正常使用而消 失。相反,数据的反复使用会进一步丰富数据内容,重新定义和拓展 数据的使用方式,是一种符合可持续性发展观的资源。 2) 共享性。数据资产具有可以提供给他人而不会降低数据本身的使用 价值,从而实现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相同的数据,可以同时支持多 个用户使用,不同用户对于数据的分析和理解大不相同,产生的价 值也往往因人而异。这一特性成为企业数据价值挖掘的核心着力点, 利用好共享性,将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数据资产价值。

  3) 衍生性。数据资产的衍生性既是开发数据资产潜在价值,更是其在 使用及交易过程中,立足于需求提供相对应的相关数据“新产品”。 对于企业而言衍生品的开发是企业数据资产运营的重要一环,是 实现企业数据资产创新利用的有效手段。数据衍生性有望帮助企业 实现数据资产潜在价值的开发,丰富企业数据资产整个生态链,推 动企业实现数据驱动的目标。

  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成为稳增长的中坚力量。根据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 2011年的 9.5 万亿元增长到2021 年的 45.5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 17%,多年稳居全球第二的位置,数字 经济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由 21.0% 提升至 41.4%。举例而言,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较 2016 年(“十三五”初期)增长了 1 倍多,期间尽管 经历了疫情的阻击,但是数字经济规模占 GDP 比重仍然从 30%附近攀升 至 40%,短短 5 年的时间提升了近11个百分点。假设未来 3 年中国数字 经济增速均值在 10%左右,年均 GDP 增速在 5%左右,根据我们的情景测 算,2025 年数字经济规模有望逼近70万亿元,占 GDP比重有望突破50%。 因此数字经济已俨然成为宏观经济的“加速器”和“稳定器”。

  数字经济主要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数字产业化,即 数字经济基础部分,主要围绕数据收集、存储、加工和应用等数据链各 环节,形成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等相关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通信业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 代新型技术产业;产业数字化,可以理解成与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即信 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广泛深度融合,促进产量的增加和生产效率的提 升,进而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主要包括智能汽车、智能无人机、智 能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制造业融合下的新业态。

  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主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和加强。伴随着数字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 和实体经济已经逐渐进入深度融合模式,数字产业化对数字经济增长的 推动作用日益凸显。根据信通院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中国数字产业 化规模仅为 8.3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占数字经济比重 18.3%,占 GDP 比重 7.6%,数字产业化发展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转化过程中。同期, 产业数字化规模在 2021 年来到了 37.2 万亿元,同比增速为 17.2%,占 数字经济比重的 81.7%,占 GDP 比重为 33.8%,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向纵 深加速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先进技术为基础,通过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进行深 度融合,叠加现代化产业链,从而打造更高附加值的产业新生态。当下, 数字经济凭借着科技创新模式,不断引领实体经济的生产模式与发展观 念的变革,赋能传统产业的发展,使其向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现代化 升级。因此,我们认为数字经济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主 要基于三个方面,1)开辟新的科技创新模式;2)打造实体产业二次增 长曲线)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 数字经济开辟了新的科技创新模式。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 衔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也是提升产业链在国际竞争格局中保持相 对优势及价值的重要拼图。同时,数实深度融合,亦有助于促进传统创 新体系的数字化重构。

  数字经济打造实体产业二次增长曲线。一方面, 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赋能,加速了产业之间的融合,打通实体 经济中生产、经营、销售和流通等各个环节,大幅提升了产业链效率。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建立了产业之间跨界合作关系,打造实体产业二次 增长曲线,实现了跨界的技术渗透与融合。数字经济实现了扩大内需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数字经济不仅为消费市场带来新模式和 新业态,优化消费结构,也为生产企业带来一种新型需求发现功能,通 过对服务评价、产品热度的追踪来改善其运营效率。在需求侧,以数字 技术为基础的社交营销、直播电商、生鲜电商等新零售模式,可以更精 准地把握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激发新消费潜能,从而有效扩大内需。

  “数据二十条”的发布有望增强各省市政府职能部 门之间对于公共数据统筹管理的能力,同时有效提升数据在共享、交换和应用层面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促进公共数据的流动功效和经济社会价 值。更重要的是,“数据二十条”里提出了数据产权分置制度,即“三权 分置”框架。主要涉及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以及数据 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优势在于有望改变数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 的竞合关系。原先享有数据资源的持有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业务经营范围 拓展至数据加工使用和数据产品经营,形成一站式服务。同时,随着越 来越多的数据加工和数据产品经营企业的涌现,新的竞争机制更有助于 数据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大幅提升。

  仅仅 2 个月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 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指出了建设数字中国、打造数字时代的 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要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 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规划》还明确提出到 2025 年, 基本形成横纵向一体化数字建设推进新格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 资源体系,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深 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优化国内国际间数字 化发展。更值得关注的是,《规划》还强调要开展数字发展监测评估,将 数字建设的实绩纳入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望加速数字产业发展。国有 企业是新时代下新型基建的主力军,鼓励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建设以大数 据为引领的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数字经济产业基地,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进而带动整个数字建设上下游产业链各相关 行业开展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投资。同时,采用举国体制下联合攻关的 优势,结合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垂直一体化深度融合机制,加速突破数 字化核心前沿技术。一方面国家需加大在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操作系 统等 “卡脖子“领域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政 府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的力量,设立以创新导向为前提的投 资建设模式,使企业更愿意自发成为投资建设的主体,做到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的最优解。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将数字经济发展列为 2023 年重要任务。近年来,各 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在各省市 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 中,均将发展数字经济列入重要任务清单,探索不同数字化发展路径。 强调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数 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提升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等重点民生 领域数字化、均等化、便捷化水平,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 动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发展。

  “数据二十条”的出台以解决市场主体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创新数 据产权观念,淡化所有权、强调使用权,聚焦数据使用权流通,创造性 提出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 “三权分 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构建中国特色数据产权制度体系。 2021 年 12 月,国家发改委曾提出初始的两权分置制度(所有权和使用 权的分离),为数据的流通交易奠定基础,也初步解决了数据流通交易的 确权难题。然而,两权分置制度并没有有效解决数据资源产品化程度不 足的问题,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产品的比例不高,因此无法有效提高交 易市场的活跃度。因此国家提出三权分置代替两权分置,增加数据产品 经营权,进一步改善数据要素市场的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资源持有权意味着数据的最终归属权是国家所有, 国家将数据授权给国家成立的国有企业来使用。举例而言,过去地方政 府成立的大数据集团,所有政务信息化相关建设,包括政务过程中产生 的流通数据都属于大数据集团管理和运营范畴,而地方政府则是授权大 数据集团代为持有公共数据。数据加工使用权主要争对的是企业,在企 业拥有了数据之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分析和标准化处理,最终让 数据价值化的过程。数据产品经营权则是针对市场上不同数据的需求, 数据公司或数商通过划分不同的产品类型,进而产生收益。

  随着全球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和创新,数据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因此 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最终形成数据特定数据产品形态的需求也 日益增长,不同类型的数据产品极大推动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数据 技术的发展通常伴随着数据应用需求的演变,影响着数据投入生产的方 式和规模,数据在相应技术和产业背景的演变中逐渐成为促进生产的关 键因素。因此,数据可以被视为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基础资产,也是数字 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能促进生产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新型生产要素。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在其搜集、确权、授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 全保障等过程中均将实现价值创造。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夯 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提高数据供给数量和质量,在数 据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也随之体现。数据作为新 型生产要素,是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通过构建数据基础制 度,才能有效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激活数据要素 潜能,为数字经济发展构筑坚实基础。

  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旨在细化数据要素市场的谋篇 布局,并聚焦于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例如,2021 年 12 月国务院发布 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强调了数据要素发展的布局要 集中体现在壮大数据要素的市场规模,以及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试点 工程等。市场规模重点在优化数据要素的高质量供给,鼓励市场力量的 参与度,推动标准数据体系的建设,进而完成数据、技术、场景的深度 融合。市场培育主要体现在对数据权力和定价规则的确定,完善数据市 场的运营机制,营造安全有序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环境。

  数据要素市场化整体将进入发展快车道,产业链发展前景广阔。在国家 政策的引领、地方政府试点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以及关键技术突破等多 方合力作用下,国内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不断提速。根据国家工信安全 发展中心测算,2021 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 815 亿元,预计“十四 五”期间市场规模突破 1,749 亿,复合增速将超过 25%。其中,数据要 素产业链存储、分析和加工市场规模排名靠前,2022 年合计占全市场数 据要素规模的 63%。总体而言,中国的数据要素市场整体将进入快速发 展阶段,产业链发展前景广阔。

  国家数据局设立有助于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在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体系过程中,数据确权、定价、交易、安全等环节面临最大的挑战。其 中,数据确权是一切挑战的根源,若数据确权问题得不到妥善制定和规 划,很大程度上会限制数据的定价、交易和安全环节。因此,数据创造 出的收益也很难在不同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数据资源 不同于土地资源,数据具备虚拟性、可复制性以及复杂性,尤其是数据 关系的复杂性加剧了数据确权的难度。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数据确权的 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国家数据局的成立。从职责来看,国家数据 局负责具体实施全国数据要素的流通,从而有效构筑全国要素统一市场。 同时,发改委将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的职责也划拨给国家数据局。因 此,国家数据局设立有助于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

  数据资源化和资产化是实现数据价值化的重要途径。数据资源化包括对 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本质是通过搭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如 5G 基建、千兆光纤、云计算、数据中心等硬件设施,形成数据的培养皿,进而转 化成发展数字经济基本的生产要素。最终经过处理将无序、混乱的原始 数据生产要素转化为有序、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数据采集作为数据要素 产业链的前哨战是整个行业中成熟度最高的环节,而现在 80%的数据源 都掌握在各级政府手里,因此与数据源的采集工作相关的或最初数据资 产持有者例如互联网、运营商会率先受益,企业价值有望实现重估。随 着移动互联网、高性能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端 的数据生产量日益增加,一些信息留存的重要性也相应催化了数据存储 功能的发展。

  目前云计算的技术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全球和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也进入 到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同时在国家“东数西算”的政策指导下,云空 间市场发展格局显得格外重要。云计算市场从最初的十几亿增长至目前 的千亿规模,行业发展迅速。随着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云计算的渗透 率大幅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国内云计算产业呈现稳健发展的良好 态势。根据信通院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 1335 亿元,增速 38.6%。未来,国内云计算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2022 年 市场规模接近 3000 亿元。

  根据 IDC 的数据显示,2022 年上半年阿里云尽管仍占据中国国内公有 云 IaaS 市场头把交椅,市场份额却降至 34.5%,同比下降 10.6%。值得 注意的是,天翼云在中国公有云 IaaS 市场排名上升至第三位,较 2021 年上半年的 9.6%,市场份额同比上升 14.6%。在国家高度重视数据安全 的背景下,安全可控的国资云作为保障政务及央国企数据安全使用和流 通的底座,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攀升。

  数据量快速增长背景下,有望拉动数据中心基建投资。数据中心式是数 字经济时代的“根基”,其规模和质量将直接决定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与 高度。随着云计算服务发展提速,相关设备及服务需要也相应增加,作 为底层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扩容计划也紧锣密鼓的展开。根据 IDC 的预测,随着数字基础设施普及速度的提升,中国将成为数据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从 2018 年的 7.6ZB 增长至 2025 年的 48.6ZB,复合年均 增速约 30%。同时,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电信运营商将有望率先抓 住契机,成为电信级数据中心建设里最牢靠的中坚力量。

  在如火如荼的数据中心规划和建设中,中国移动早些年便公布了其未来 数据中心的发展规划。打算在全国范围内自北向南依次设立 4 个集中化 超大型数据基地,以及 45 个省级数据中心。同时,中国联通也表示会积 极打造 300 多个区域数据中心+全国十大基地云数据中心。在全国数字 经济建设的大浪潮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也多措并举积极加快推动数据中 心的建设,出台了相应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政策,均把数据中心建 设放在首位。

  数据资产化包括数据加工、分析、流通与交易环节,本质是形成数据交 换价值、初步实现数据价值的过程。如数据供需方、数据服务商以及数 据交易所等软件设施,采用一定的算法对数据源进行二次加工后,通过 数据交易市场流通到各应用领域,进而推动数据商品变现,创造经济收 益,最终实现数据价值化。 数据服务商为数据要素的流动提供了算法支撑,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分 析和应用进将数据资产化后创造出流通价值。同时,数据服务商负责为 数据交易所搭建数据平台系统,进一步实现其流通功效,打造良好的数 据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依托本市在数据 流通交易、大数据产业发展、深化公共数据开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推 动数据交易所的组建,引领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

  当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商”成为数据要素价值的挖掘者和数据价 值实现的赋能者,也是跨组织数据要素的连接者和服务提供者,在数据 加工、分析、流通与交易、治理与管理等方面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根据《全国数商产业发展报告(2022)》披露,我国数商企业生态持续繁 荣,且中标额增速尤为可观。 截止 2022 年 11 月,数商行业企业数量达到 192 万家,自 2000 年起每 年数商企业注册数量稳步上升,2012-2014 期间数商企业规模有较显著 的成长,之后的每一年皆保持成长态势,但增长速率有所放缓。在 2019 年到 2022 年期间,我国数商企业共产生了约 101,288 个中标活动。总体 来说,2019 到 2022 年,数商企业的中标数量与中标金额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数据交易所或数据中心在数据资产化的过程中,特别是数据 交易与流通环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举例来说,上海数据交易所是中国 大陆第一家专门从事数据交易的机构,上海数据交易所的成立具有里程 碑式的意义,首先促进了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数据资源在数字经济时 代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上海数据交易所为各行各业提供 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和交易平台,能够促进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交易; 其次,有望增强上海在数据产业方面的竞争力,上海是全国重要的经济 中心城市之一,上海数据交易所的成立可以为上海市场提供更加完善的 数据交易和服务体系,增强上海在数据产业领域的竞争力。

  总体而言,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资涵盖的范围广阔,包含的细分领域也非 常多。从十四五规划的产业政策布局当中,我们大致梳理出 20+ 细分赛 道,聚焦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机融合的方向,推荐数字经济四 大主题:: 1)数字基建,数字类基础设施主要职责在于提供强大且稳定的算力支撑, 以满足围绕数据要素进行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例如光模块、数据中 心等,推荐: 天孚通信/仕佳光子/奥飞数据等; 2)数字技术,将先进的算法嵌入到数据的加工、分析和应用过程中,提 升数据流通的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数据服务。半导体、操作系统以 及大模型等,推荐:中微公司/金山办公/科大讯飞等;

  3)数字产业,数字产业:通过提升核心创新能力,将科技创新与现代化 产业深度融合形成高附加值产业形态。例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推 荐:立讯精密/兆威机电/和林微纳等; 4)产业数字,为传统产业赋能,实现产业数字化的升级换代,进而带动 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效率的提升。例如智能电网、智慧医疗等,推荐: 威胜信息/映翰通/卫宁健康等。

  加快建设数字新基建,5G基站、数据中心、光纤光缆等新兴业务有望维 持高增长。以千兆光网和 5G 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是新型基础设 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加快 5G 和光纤宽带“双 千兆”网络建设。2021 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 5G 基站 142.5 万个, 建成全球最大 5G 网。按照《“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 2023 年)》,到 2023 年底千兆光纤网络具备覆盖 4 亿户家庭的能力,10G PON 及以上端口规模超过 1000 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 3000 万户, 2021 年我国千兆网络建设提速,国内千兆用户数已经达到 3400 万户, 提前完成双千兆 2023 年目标。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务发展加速, 2021 年实现相关业务收入 22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7.8%,其中数据中 心、云计算、大数据业务比上年分别增长 18.4%、91.5%和 35.5%。

  “东数西算”工程启动,数据中心建设有望提速。数据中心是技术密集 型新兴基础设施,也是云产业的底层核心设施。“东数西算”工程通过东 西部的有效对接,利用西部地区算力资源承接东部地区算力需求,建立 全国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东数西算”工程可以提高全国网络互联互通 水平,带动全国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数据中心作为重资本投入行业,具 有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头部公司由于在融资能力、能耗指 标获取以及大客户合作关系等方面具备优势得以构建行业壁垒。

  电信光缆集采落地开启大年,卫星互联网 C端应用有望爆发。2022年1 月 26 日,中国电信发布集采候选人名单,从平均中标价格看,2022 年 中标价格为 83 元,含税价(13%增值税)同比增长 40%。叠加 2021 年 10 月中国移动集采 1.42 亿芯公里,不含税价同比增长 50%。我们认为, 2021-2022 年两个重要的大标逐一落地,价格上均同比增长 40%以上, 同时考虑 12 月出口光缆继续创新高,全球光纤光缆市场需求旺盛,行业 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业绩修复反转。卫星互联网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的重 要构成,产业有望迎来加速机遇,产业现在正处于启动期与应用爆发期 的起承转合阶段,后续有望迎来 C 端新一轮流量爆发增长期。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工业互联网是对工 业知识的沉淀、复用和重构,实现从单机智能到系统智能,将工业技术、 经验、知识和最佳实践固化封装为微服务组件和工业 APP,海量第三方 通过反复调用微服务和工业 APP 实现创新和生产,减少重复劳动,最终 实现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研发、生产和服务效率。

  按照《“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要实现数字 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要初步应用智能化。70%的规模以上制造 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 500 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 造示范工厂;培育 150 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 解决方案供应商;完成 200 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 120 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合。《工业互联网创新发 展行动计划(2021-2023 年)》指出,到 2023 年打造 3-5 家有国际影响力 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大脑,贯穿工业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所有层级。 工业软件的应用贯穿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从研发、工艺、制造、采购、 营销、物流供应链到服务,可分为研发设计类、信息管理类、生产控制 类的非嵌入式软件和嵌入式工业软件。拥有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市场, 将极大地增加中国工业体系的韧性和抗打击性,为工业强国打下坚实基 础。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要聚力研发工业软件产品,推动装 备制造商、高校、科研院所、用户企业、软件企业强化协同,联合开发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过程的核心软件,研发嵌入式工业软件及 集成开发环境,研制面向细分行业的集成化工业软件平台。拥有全品类 研发能力或者专注细分赛道的企业终将胜出,“大而全”和“小而精 ” 将成为国产工业软件厂商崛起的方向。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应用普及,对网络安全能力的要求显著 提升。工信部指出,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创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网络 安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0 年超过了 1700 亿元,较 2015 年翻了一 番,年均增速超过 15%,预计 2022 年规模超 2000 亿元,增速超 15%。 《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征求意见稿)》 明确提出,到 2023 年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超过 2500 亿,电信等重点行业 网络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比例达 10%,显示出网络安全行业巨大的增 长空间和投资潜力。提出要引导公共部门和重点企事业单位 网络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不低于 10%。IDC 预测,2021 年中 国 IT 安全市场投资规模将达 97.8 亿美元,并有望在 2025 年增长至187.9 亿美元,五年 CAGR 约为 17.9%,增速远高于 9.4%的全球复合增速。

  网络安全产业下游客户较为集中,以政府、电信和金融行业为主,三者 合计占市场总营收的 64%。政府和公共企事业单位仍然是当前我国网络 安全产业下游的最大客户,占比为 29%;电信、金融行业占比分别为 21%、 14%。随着传统安全业务增长显著放缓,新兴安全市场开始进入加速期,成 为市场的主要增长点,看好在 SASE、零信任、终端安全等新赛道有布局 的头部公司。全球安全头部厂商加速布局快速增长赛道,如 SASE、零信 任、XDR、终端安全、云安全和应用安全等。根据 Gartner 报告,终端安 全品类快速增长,到 2025 年终端安全会超越防火墙,成为新一代安全边 界;访问管理厂商从身份为主转向身份+安全访问控制,5 年累计增长 160%,成为第三大市场。应用安全未来会大幅增长,WAF 未来 5 年增长200%,安全分析运营未来五年累计增长 87%。

  全球虚拟现实设备出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中国有望成为增速最快的市 场。IDC 判断 AR 和 VR 头显在 2022 年的全球出货量为 970 万台,较 2021 年同比下降 12.8%,同时认为 2023 年将恢复增长态势,而出货量 将同比增长 31.5%。IDC 预计 AR 和 VR 头显在未来数年将持续增长 30% 以上,到 2026 年的出货量将达到 3510 万台。中国市场方面,IDC 预测, 2021-2026 年中国 AR/VR 市场将以 42.2%的 CAGR 保持高速增长,其中 2026 年中国 AR/VR 总投资规模将超过 120 亿美元,占全球 24.4%,市 场体量仅次于美国。

  苹果 MR有望采用数位表冠实现 AR/VR模式快速切换,成为全球首款 具备该功能的头显设备。为实现 Reality Pro 设备能够在虚拟与现实环境 中切换,苹果或将在右侧位置加入类似 Apple Watch 的数位表冠(Digital Crown)旋钮,能够一键快速切换 AR/VR 两种模式。技术角度主要运用 头显设备上的 6~8 颗光学模组实现定位追踪和 VST 透视,用户从 VR 状 态切换成 AR 模式后,虚拟画面会淡出转厂,用户将感受到周围真实环境与虚拟讯息和物体相结合的画面,该项功能将使苹果 MR 成为全球首 款能够实现虚实切换的头显设备。

  苹果 MR 将搭配两块 SONY 4K 微型 OLED 屏幕,每英寸达 3,000 像素, 实现 8K 超高解析度,头显外侧将配备 LG Display OLED 显示器,具有 超低刷新率和更低的功耗,外部 OLED 显示器能够向周围显示佩戴者表 情状态。苹果 MR 将采用渐成趋势的“超短焦光学折叠光路”(Pancake) 方案,能够大幅减少 AR/VR 镜头体积,具有成像品质更好、画面畸变 小、可调节屈光度等优点,将显著提升用户体验感和佩戴舒适度。

  到 2026 年,中国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将达到 103.4 亿美元。2021 年加 速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 53.9 亿美元,同比增长 68.6%。其中 GPU 服务 器依然是主导地位,占据近 90%的市场份额。同时 NPU、ASIC 和 FPGA 等非 GPU加速服务器以 43.8%的增速占有了 11.6%的市场份额,达到 6.3 亿美元。中国加速服务器市场预计将在未来五年保持稳定增长,边缘计 算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合作,可以更好 地凸显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中的价值,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用户带来利益。 因此,边缘计算的快速发展也是加速计算服务器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IDC 预测,到 2026 年,中国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将达到 103.4 亿美元。

  从服务器出货量角度看,浪潮、安擎、华为位居前三,共占有 60%以上 的市场份额。从行业的角度看,互联网依然是最大的采购行业,占整体 加速服务器市场近 60%的份额,同比 2020 年有 70%以上的增长,此外 金融、服务、制造、公共事业和能源行业均有超过 50%的上涨。人工智 能应用在很多应用场景中已经非常成熟,比如图像识别、视频监控、人 脸识别、智能客服等。在业务需求的驱动下,许多面向行业的工作负载 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媒体娱乐、现代农业、智能家居、智能电力等领 域。

  人工智能工作负载的采用已经从早期试点成为企业业务的关键需求。 从加速卡的角度看,2020 年的采购主要集中在搭载 V100、V100S、A100 和 T4 的加速服务器上,此外 Nvidia 的 A10、A30、A40 和 Atlas 系列加 速卡在部分领域已经开始使用。2021 年,中国加速卡数量出货超过 80 万片,其中 Nvidia 占据超过 80%市场份额。此外还包括 AMD、百度、 寒武纪、燧原科技、新华三、华为、Intel 和赛灵思等。

  国内计算机视觉行业集中度高,头部企业突出。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算法的快速成熟,中国诞生了一批基于计算机视觉算法技术的人工智能 企业,这些创业企业是计算机视觉市场的主要参与力量之一。中国计算 机视觉厂商具有基于基础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并形成各自特有算法的 技术能力。目前,头部企业已逐渐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且集中度越来越 高。据数据显示,商汤科技(17.4%)、旷视科技(15.2%)、云从科技(9.8%)、 依图科技(9.0%)四家企业占国内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份额的 51.4%。

  数字交通:车路基础设施走向全面智能化汽车智能化进入加速期。L2+ 级别 ADAS 迎来爆发增长。自动驾驶是一整套相互融合的系统,具体包 括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层面。感知层来感知周围环境,进行识别和分 析,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决策层负责 规划路径和导航;而执行层负责汽车的加速、刹车以及转向。根据罗兰 贝格数据,2020 年中国的 ADAS 装配主要以 L0 和 L1 级别为主,预计 到 2025 年 L2+级别的 ADAS 渗透率将达到 35%,L2+的功能像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辅助等装配率也会大幅提升。

  感知层优先受益汽车智能化浪潮,多技术路线下感知端硬件进入发展快 车道。感知层的主要产品有光学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等, 整车企业和科技型巨头在感知层面选择了两条不同的技术方向。1)视觉 主导方案:摄像头(主导)+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典 型的代表是特斯拉,马斯克坚持在其方案中不加入激光雷达。2)激光雷 达主导方案:激光雷达(主导)+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摄像头, 典型的代表是 Google Waymo。车载摄像头主要包括镜头组、CMOS(感 光芯片)、DSP(数字处理芯片) 和其他物料(内存、sim 卡、外壳)等,其 中传感器、模组封装和光学镜头是主要的成本构成。

  高级别自动驾驶带动下,车载摄像头和车载雷达迎来需求爆发。车载摄 像头主要有前视摄像头、环视摄像头、侧视摄像头、后视摄像头和内置 摄像头等。预计 2025 年,中国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超过 200 亿元。L1- L2 级别车辆搭载的摄像头约为 3-5 个,L3 级别为 8 个,L4-L5 级别的 为 10-20 个,随着 L2/L3 级别自动驾驶的车辆占比不断提升,车载摄像 头销量有望加速增长,行业规模有望从 2020 年的 64 亿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230 亿元。在高级别自动驾驶带动下,雷达市场规模将迎来高速增长,预计 2025 年中国车载雷达市场规模超过 700 亿元。L2/L3/L4 级别 的毫米波雷达数量分别超过 3/6/10 个,而且从 L3 级别开始,激光雷达 的装配率开始提升。

  数字能源: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推进电网数字化改造,构 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历史 背景下,新能源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有望逐步从补充能源转 变为主体能源。但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特征,出力随机波动性强,在 此过程中,电力系统的升级改造尤为关键,以平衡不稳定发电的风光能 源带来的电网频率、电压波动。根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0)》,预 计 2030 年,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超 16 亿千瓦,装机占比从 2020 年的 24%增长至 47%左右,新能源发电量约 3.5 万亿千瓦时,占比从 2020 年 的 13%提高至 30%,或将达到当前电网系统的承载极限;预计 2060 年, 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超 50 亿千瓦,装机占比超 80%,新能源发电量超 9.6 万亿千瓦时,占比超 60%。

  数字技术赋能智慧能源系统,配电网改造中挖掘投资机会。新型电力系 统需要数字技术赋能以满足新能源发电高占比下的电网运行,在云大物 链等数字技术驱动下进化成自平衡、自运行、自处理的源网荷储一体化 智慧能源系统。用户侧将深度参与电力系统的平衡,灵活性资源将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源网荷储互动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运 行常态。“十四五”期间两网规划投资约 2.9 万亿元,相比“十三五”期 间的 2.57 万亿元和“十二五”期间的 2 万亿增长显著,其中南方电网配 电网规划投资达 3200 亿元,约占总投资一半,占比提升幅度大。

  “十四五”期间特高压以及配电网建设成为主要投资方向,一是以特高 压直流为主的跨区跨省输电,以提升新能源大基地送出能力;二是加强 配电网建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分布式电源发展和需求响应要求,提升 “源荷互动”的能力。截至 2021 年底,我国已建成特高压直流 18 回, 而“十四五”期间国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 交 14 直”,总投资 3800 亿元,增速 35.7%,其中 2022 年计划开工“10 交 3 直”共 13 条特高压 线 年开工进度超预期。由于新能源电源建设周期大约 6-12 个 月,而特高压建设周期在 18-24 个月,因此通道进度要跟上基地项目, 特高压建设必须提速。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