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9028800

网站建设 SEO优化 关键词排名

KNOWLEDGE/知识

分享你我感悟

您当前位置> 主页 > 知识 > APP开发

被总理点赞的“平台经济”催生了2亿“平台工人”他们过得怎样?

发表时间:2023-07-18 01:27:22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为扩大需求提供了新空间,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为就业创业提供了新渠道,为公共服务提供了新支撑

  前两天,国务院总理李强邀请企业座谈,对于热议的平台经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速跌破8%并一路放缓,但失业率基本稳定,平台经济功不可没。就像总理所说,它们为就业创业提供了新渠道。

  就在今天,青山资本投研中心联合都市快报·橙柿互动等机构,联合推出了新一年的调研报告《平台工人》,把目光对准了这一庞大的群体。

  他们是平台利用技术手段,被流程化、标准化、数字化的群体,也是平台经济改变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推动资源重新配置的深度参与者。

  平台工人是个全新的概念。通常认知里,工人对应的是制造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摩登时代》里流水线上拧螺丝的人。他们日复一日从事着机械、重复的工作。

  而实际上,这些年无论在平台内部,还是围绕平台诞生的很多职业,许多也符合“工人”的定义。青山资本认为,获取劳务报酬和不掌握生产资料是工人的基本要素,满足这两点的,比如程序员、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等,都是“平台工人”——从他们身上,多少能看到拧螺丝的影子。

  1.完成平台的搭建、运营和推广。如程序员、电商行业运营等。一般在平台全职就业。

  2.根据平台规则,依托平台工具,接受派单完成工作。如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等。数量庞大,劳动关系灵活。

  3.利用平台引流,完成服务。如达人、网拍摄影师等。常有兼职、个体户出现,工作方式弹性化。

  这次,青山资本以6个常见职业为观察样本,包括程序员、网约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员、货车司机、达人,并且统计了常年从事此工作的人员数量。

  其中,群体最庞大的并不是大众印象里的网约车司机,而是货车司机,达到了1650万。网约车司机紧随其后,超过700万。有点意外的是,达人和外卖员的数量已经持平,达到500万。另外,程序员(400万)人数已经超过了快递员(300万)。

  当然,他们统计的是“常年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如果把条件放宽,全国符合平台工人概念的人差不多达到了2亿。

  而按照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包括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在内的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

  在报告里,青山资本对6种职业的“平台工人”进行了简单的画像。在平台发展进入瓶颈期、越来越多人涌入、经济下行消费萎缩等大背景下,他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赚钱越来越难。

  值得一提的是,这6种职业里,除了程序员和达人有一定的创意门槛,其余4种相对门槛较低,这也导致相关从业人员永远处于激烈的相互竞争之中,对应的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弱。

  比如,这两年车企推广“0首付”贷款买车,导致货车司机越来越多。去年62%的货车司机就认为车辆过剩,这种情况叠加经济不景气订单量减少,就很容易让这一群体陷入到无休止的低价竞争中。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网约车领域。目前,网约车平台注册司机总数超过1亿,现在每天都有超过2万新司机注册,这一数据相比2022年又增长了近5倍。

  眼下,不少城市已经出现上百个司机抢一个订单的情况,司机月入过万的越来越少。在坚持的司机每个月可能歇不了一两天,每天出车十几个小时,强度早超过了996,算下来时薪已经不如工厂拧螺丝。

  外卖员是近些年被“算法”规训最大的群体之一。他们成就了算法,算法又反过来成为一根根虚拟指挥棒。一个小细节是,每日配送站点排行榜前面的100多单,都是骑手每时每刻接近10单同时在手才能实现的。

  做到这样级别的熟练工,每天上班时间比网约车司机少多了,还有固定的休息时间。送外卖其实劳累程度已经比大多数服务员和蓝领工人要好了。但是,再冷再热、风吹日晒雨淋,都得送。而且送外卖需要一直奔跑,电梯是等不了的。

  说到算法,不得不提程序员。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只是光环笼罩的互联网公司底层的小员工,对应的是“大厂”“码农”这样的自嘲。

  只有履带越转越快,跑步机上的人才能越跑越快。程序员负责的就是前者。字节在2016年每日处理的数据量为200万亿字节,而五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150亿亿字节,翻了7500倍。

  曾几何时,在科技和数据的齿轮滚滚向前中,他们以身体健康为代价,换取了平台工人里最高薪的待遇。如今,当平台增长乏力,他们中的大部分要被自己创造的惯性狠狠甩出去,成为最庞大的“迷失的一代”。

  “今天有什么事情我们的判断和选择是不受达人影响的?”答案是没有。青山根据各种报告计算得出一个数据,每个人每年都会被短视频达人洗脑7.3万个观点。

  仅拿短视频而言,当下人均每天要看2.5小时。刨除那些一两秒就不感兴趣划走的,粗算一下,每15秒我们就会被告诉一个新闻或者灌输一个观点,每天我们会被各种达人的观点和信息引导超过600次。

  我们在无限的内容中被各种观点拉扯,形成一个个“阵营”,大量的话题和对立被创造出来,我们主动或被动地被裹挟其中。

  作为直面消费者的平台工人,达人因为产业链位置更容易获得收入。一小部分年入千万上亿,更多的人虽然粉丝不多但也能接到广告。他们知道自己容易且随时可能被取代,需要不停地持续投入。

  然而,更多的时候,是想投入都不知道该如何投入。作为做内容吸引流量再变卖流量赚钱的群体,达人的长期精神状态值得被关注,因为流量是最上瘾的药。

  中国传统工人结构中人数最多的是“制造业”,第二是“建筑业”。太阳底下无新事。如果抛开平台背后的各种技术,搭建和一个平台可以类比为开发一个商业地块,随着进程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样。

  像是初期会对建筑工人需求最大,之后是负责软装和硬装的装修工人,房子造好了,就需要房产经纪人卖出去。放到平台,对应的分别是程序员、线上内容运营和市场营销人员。

  这个简单的模型能解释过去10年平台经济是怎么运作的,将这套模型不断套用到出行、外卖、快递、货运等实体业务中,就在内外部催生了大量的“平台工人”。

  而演变到今天,当下到了关键节点:平台的基建已经基本到顶了。这是程序员、运营被裁员以及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的直接原因,也是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后路”工作慢慢饱和的根源。

  但就此说平台的整体价值到顶,似乎也有失偏颇。即使把房子卖出去,最终开什么店,催生哪些业态,引来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各种可能。借助技术手段,再小的业态也能被聚集和放大,完成新需求和新供给的匹配,实现新的增长飞轮。

  比如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职业,它们代表接下来平台在吸纳就业这块将呈现出结构性的变化。即区别于平台工人这样巨大的蓄水池,可能催生一些小但多的蓄水池,适应更细分的社会需求。部分行业集中失业、更多行业蓄势待发可能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节点。

  当然,如果仅仅把目光放到国内,在颠覆性技术到来前,各大平台的规模很难有突破。因为总人口数和人口渗透率基本都没有增长空间了,唯一可以努力提升的是“国民总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元宇宙等概念会在这两年兴起,彻底不一样的接收信息的方式,可能是抢占或者拉长“国民总时间”的重要手段。

  这也引出平台经济的另一个价值。它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所聚集的流量和资本,也贡献了像是大模型等前沿科技的基础。

  中国人的吃苦耐劳构建起了庞大的平台工人的价值,国内的互联网平台对社会资源的调动和集中是实现AI大模型研发的前提。在AI大模型这场人类角度上和上升为国家高度的竞争,平台是最初的土壤和持续的供养。